真實不等於白目
零糖社交不是靈堂社交
2025 Nov 26 學習溝通 時事思考
零糖社交不是靈堂社交:真實不等於白目
我們當然可以誠實,但也可以保留溫度。
零糖,不是零界線;直接,也不是傷人的理由。
「真實」不是把不社交當藉口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一位超級真實的媽媽。
她不講場面話、不強求社交,也不隨便附和別人。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描述覺得很療癒,紛紛留言:「我也想活得這麼真實!」、「好羨慕有這樣的零糖社交!」
但老實說,我覺得「真實」並不等於「白目」,
而「直接」,也不等於可以不顧他人感受。
真實不代表冷漠,也可以很溫暖
舉個例子:
有人說飯燒焦了,這位媽媽不會敷衍回「怎麼會~沒關係啦」,
而是直接說:「要不要來我家裝飯?」
你會發現,她不是客套,也沒有虛情假意,
但她的回應裡有實際、有照顧,是一種很有溫度的誠實。
做自己,不代表可以語言暴力
這讓我想到,過去有段時間很多人打著「做自己」的名義,
其實是在把語言暴力包裝成「坦率直接」。
不管語氣、不顧場合,說完還會補一句:「我只是比較直而已。」
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直」,其實是在躲避負責。
他們要的是「我可以說什麼都不用管後果」,而不是「我願意為我的話負責」。
真實,是一種邀請,而不是一種攻擊
真正的誠實,是在說出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藉由打擊別人,來證明自己的真實。
我知道社交很累。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在互動裡要不斷演戲、裝笑、附和,
感覺自己像個無止境的好聽眾。
但關鍵問題不是要不要說場面話,
而是——你希望和對方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如果是你的家人、朋友、伴侶,
在關係裡多放點「糖」,其實是一種關心。
但如果是陌生人,甚至是讓你不舒服的人,
我也支持劃出界線,保持距離。
有些人不是坦率,是懶得理解
坦率不是「不經大腦地講話」,
有些人不是不想社交,而是懶得理解別人。
他們說:「我就是這麼真,社會要接受我。」
但他們自己卻常常要求別人要理解他、要包容他、要跟他講話加點糖。
你嘴上說不要糖,但心裡卻希望別人跟你說話要全糖加珍珠。
說到底,這不是「真實」,而是雙標。
真實的反義詞不是「禮貌」,而是「自私」
很多人以為禮貌跟真實是對立的,
但我認為真正的反差不是「做自己 vs. 客氣」,而是「尊重 vs. 自我中心」。
真正有界線的人,不需要講話很兇、態度很硬。
他們可以坦率但不刺人,誠實但不傷人,
能夠好好拒絕,也能好好傾聽。
我自己很提倡:
-
不假笑
-
不裝懂
-
不說場面話
你可以選擇不社交,但也別拿「真實」當作傷人的擋箭牌。
零糖,不代表要加檸檬酸
我相信「零糖社交」不是要讓我們變成沒有同理心的人,
更不是不加糖之後還要加一堆檸檬酸去酸人。
而是我們可以省下那些虛假話術,
改用更真誠的方式去理解、支持、互動。
不必逢場作戲,也不必裝熟寒暄,
但仍然保留對人的基本尊重。
結語:真誠的回應,不等於冷漠的說話
每一次社交都是在選擇我們要怎麼對待別人。
你可以不裝熟,但你不需要刻薄。
你可以不社交,但你還是可以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