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語氣的問題,還是姿態的問題?
「你懂我意思嗎?」這句話,為什麼讓人不舒服?
2025 Nov 26 學習溝通
「你懂我意思嗎?」這句話,為什麼讓人不舒服?
有些話,表面上是確認,實際上卻像在審問;
有些語氣,看似客氣,卻讓人倍感壓力。
這句「你懂我意思嗎」,其實有點不對勁
這是一篇舊文的延伸,最近又在社群上看到相關討論,
大家分享為什麼聽到「你懂我意思嗎?」這句話,會有點不爽。
我也想到自己曾經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接到一通保險推銷電話。
說真的,那位大姐的介紹其實滿不錯的,語氣清晰、內容也有條理,
我原本甚至真的認真考慮,覺得這產品好像可以了解一下。
但當她講完一大段產品介紹後,突然補了一句:
「那張先生,你懂我意思嗎?」
我當下有點猶豫,就回:「你的意思是剛剛那一段的內容嗎?」
她說:「對啊~你聽得懂啦齁?我們這條件真的業界最好啦~你懂我意思嗎?」
她這樣一講,我突然整個人冷掉。
是語氣的問題,還是姿態的問題?
後來我委婉地回應:「謝謝,我不需要」,但她還是不斷追問:
「你哪邊聽不懂沒關係啦,我再說一次,我們這產品真的很強……」
我最後只好說「真的不用」,然後就掛了電話。
掛掉電話後,我還在回想那股厭煩感是從哪裡來的。
那句「你懂我意思嗎」,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
但她的語氣和接續的話,讓我感受到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
好像是她比較懂,而我得努力「聽懂」。
她預設自己說得很清楚,預設我應該聽懂,
也就是說,「理解」變成是我的責任,
如果我聽不懂,就是我「有問題」。
換個語法,讓對話更舒服
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是責任歸屬的問題。
如果我們想讓對方聽懂,那其實應該是我們的責任,
而不是把壓力推到對方身上。
像是,我們可以說:
「我這樣說清楚嗎?」
「有哪裡需要我補充一下?」
這種說法,讓對方有空間、有餘地,
也讓整個對話變得輕鬆,沒有壓迫感。
很多時候,不只是用詞,而是語態
說到底,不只是語句的問題,更是一種「姿態」。
你仔細回想一下,
是不是很多說出「你懂我意思嗎」的人,
語氣都會帶一點高高在上的態度?
不是在確認你是否理解,
而是像在質疑你「怎麼還聽不懂?」
這樣的對話方式,讓人壓力很大,甚至讓原本好好的互動,變了味。
好的溝通,是尊重與平等的開始
說話不是比輸贏,也不是證明誰比較懂。
真正好的溝通,是讓彼此都能自在表達、放心理解。
而這種互動的前提,是尊重與平等。
當我們把「聽不懂」視為自己該調整的訊號,
而不是對方的問題,
關係自然會變得比較順、比較舒服。
結語:真正的「你懂我意思嗎」,應該是誠意而不是壓力
說話,是一種表達方式;
但語氣,是一種關係狀態。
與其問「你懂我意思嗎?」,
不如換成「我這樣說,你覺得還清楚嗎?」
這樣說,能讓人放鬆、也更願意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