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的隱性劇本,讓你從照顧者變成「壞人」
催狂魔圖鑑02—我是受害者催狂魔
2025 Nov 26 學習溝通 圖文簡報
前幾天在群組裡,我被一個人狠狠地戳中了創傷。
我知道「憤怒出詩人」,所以就算我最近忙到炸裂,還是在通勤時打下了這篇文章。
因為,我真的再也受不了了。
我們來聊聊——受害者型催狂魔。
那些總是說「我不好、我不值得」的人,其實正在操控全場
你有遇過這種人嗎?
他總是說:「我知道我很差勁,大家應該都不喜歡我。」
聚會裡,他坐在角落;群組裡,他發訊息說:「如果我很吵,你們可以叫我退群沒關係。」
聽起來像是自卑,其實是某種潛藏的操控。
我曾遇過一個人,每次我們開會教他新東西,他總是說自己學不會,然後自己放棄。
當我主動請助教幫他,他卻跑去跟助教說:「我知道忘形比較喜歡別人啦,我講什麼他都不理我。」
抱歉,我剛剛全程在場欸?我怎麼瞬間變成冷血加害者了?
更可怕的是,不管你怎麼努力安撫、協助,他最後都會補一句:「沒關係啦,我本來就不值得你們花時間。」
對,他永遠是那個「被忽略的小可憐」,而你永遠被推成壞人。
他們不是要幫助,是要你服從劇本
受害者型催狂魔的攻擊方式,不是咆哮,不是責罵,而是——情緒勒索的柔性控制。
這些人並不是真的要連結,而是:
-
要你無限安撫
-
要你接受他什麼都不改變
-
要你證明你不是壞人,方法是:永遠包容他
而一旦你累了、沒回訊息、沒跟上他的節奏,就會被打成「你果然也討厭我」。
我們稱這種劇情為——「我是受害者」的遊戲。
情緒遊戲裡,只有兩個角色:救世主,或加害者
心理學中有個模型叫「卡普曼戲劇三角」,說明情緒勒索裡的三種角色:
-
受害者:「我就是這麼可憐,你們都不懂我」
-
拯救者:「我不能讓他受傷,我要幫他解決」
-
加害者:「你不回我訊息,你就是在傷害我」
問題是——你怎麼做,都會被拖進這個劇本。
-
你幫忙,他更依賴,問題沒解決
-
你不幫,他說:「看吧,我又被拋棄了」
這不是互動,是操控。不是關係,是情緒吸血。
你永遠不能只是個普通人
當你和受害者型催狂魔相處時,你會發現一件事:
你永遠不能只是個普通人——會累、會忙、會想休息。
你只能選擇:
-
永遠安撫他、陪他演戲
-
或是,接受「你是個冷血的人」這個標籤
而這樣的互動,最後會讓人筋疲力盡。
該怎麼跳出這個受害者陷阱?
1. 意識到這不是「真需求」,而是「角色邀請」
他不是真的在尋求幫助,而是邀請你扮演救世主。只要你答應了,你就進入了劇情。
2. 拒絕被推進劇本,用中立語言設定界線
試著說:
-
「我懂你現在很辛苦,但能不能讓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解決?」
-
「你的感受我接住了,但我也需要休息,希望你理解。」
3. 停止愧疚,停止過度安撫
愧疚感是一條情緒的繩索,一旦你踩進去,就會不斷想補償、不斷消耗。
記住:真正健康的關係,不會靠一方的崩潰來維持。
給正在被情緒勒索的人
你不是壞人。
你願意付出、願意同理,是因為你有溫度。
但你也有權利拒絕,劃出界線,保護自己不被吸乾。
不是所有情緒你都得接住,你不是別人的情緒保母,也不必為別人的傷口負責。
給不小心演出這齣戲的人
如果你看完這篇,發現自己也曾用「可憐」來換關注——沒關係,請先溫柔地原諒自己。
那是你當時唯一知道的生存方式。
但現在,你可以學會新的方式。
你值得被愛,不需要演悲劇,也能被看見。
你的需求是重要的,但不需要用勒索來表達。
用真實的表達,取代情緒綁架;
用開放的對話,取代被動的測試。
結語:在愛裡,我們都值得健康的互動
你不需要犧牲自己,才能證明你在乎。
你也不需要裝可憐,才能被關注。
真正的關係,是彼此看見、彼此尊重、彼此負責。
我們都可以選擇,停止這場悲劇劇本,寫一個新的結局。
📣 歡迎留言討論:
你有遇過「我是受害者型催狂魔」嗎?
你是曾經那個被拖垮的人,還是曾經不小心演過悲劇劇本的主角?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或一起繼續解鎖下一位催狂魔圖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