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忘形
0
  • 會員登入
  • 認識忘形
  • 合作項目
  • 書籍/其他平台線上課
  • 文章作品
  • 線上小課程
  • 實體課程/活動
  • Join us
  • Login
  • 0
    張忘形
  • 認識忘形
  • 合作項目
  • 書籍/其他平台線上課
  • 文章作品
  • 線上小課程
  • 實體課程/活動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閱讀分享 (2)
  • 課程心得 (1)
  • 推薦好物
  • 關係思考 (3)
  • 學習溝通 (7)
  • 表達簡報 (1)
  • DiSC應用 (4)
  • 圖文簡報 (6)
  • 時事思考 (2)
  • NLP應用 (1)
換句話說 關係 溝通 安全感 職場溝通 信任 忘形流簡報 尊重 DiSC
  1. 首頁
  2. 部落格
  3. DiSC是什麼?能怎麼用來溝通與領導?我能用他來找工作嗎?

一篇文分享DiSC的所有內容,幫助你完整掌握

DiSC是什麼?能怎麼用來溝通與領導?我能用他來找工作嗎?

2025 Sep 13 未分類
內容目錄
  1. DiSC 的起源與理論基礎
    1. 後來的轉變
  2. 四大 DiSC 行為風格完整解析
    1. D:Dominance 支配型
    2. I:Influence 影響型
    3. S:Steadiness 穩定型
    4. C:Conscientious 謹慎型
  3. Everything DiSC:專業行為測驗的進化
    1. Everything DiSC 與一般 DiSC 的差異
    2. Everything DiSC 的應用領域
    3. 忘形為什麼選擇 Everything DiSC
  4. DiSC 與其他測評工具的比較
    1. DiSC vs. PDP 
    2. DiSC vs. MBTI
    3. DiSC vs. 九型人格
  5. 常見問題(FAQ)
  6. 結語|DISC是一面鏡子,也是通往合作的橋樑

 

DiSC不是人格測驗,而是行為測驗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 DiSC 測驗,會下意識把它跟「性格測驗」或「人格測驗」放在一起

像是常見的 MBTI、九型人格,大家會說「我是內向型」「我是第三型」…於是自然就把 DiSC 也想成是一種「定義我個性」的工具


但作為一名 EverythingDiSC 顧問,我必須強調:

 DiSC 不是人格測驗,而是行為測驗。

那麼到底差在哪呢?

  • 人格(personality):通常指比較固定、不易改變的深層特質,比如一個人是否內向、是否追求完美。

  • 行為(behavior):是我們在外在情境中展現出來的反應方式,包含溝通、決策、合作的偏好。行為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調整的。

這差別很重要。因為人格像是「外面的天氣」,相對較難改變;但行為像是「你選的衣服」,你可以依照情境去選擇穿什麼樣的風格

DiSC 的價值就在於:它提醒我們,行為是可以調整的,而溝通也因此能被改善

很多人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難以改變。但透過 DiSC,你會發現自己有習慣的行為傾向,但並不代表你不能用別的方式互動。
這也是為什麼 DiSC 在職場、領導、教育、顧問領域這麼受歡迎──因為它不是幫你貼標籤,而是提供「如何更有效互動」的路徑。


DiSC 的起源與理論基礎

DiSC 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心理學家 William Moulton Marston 的研究,他的核心觀點是:人類行為可以用 兩個維度 來解釋:

  1. 個體是否把環境視為 友善(favorable) 還是 敵對(antagonistic)

  2. 個體在環境中傾向 積極行動(active) 還是 被動接受(passive)

這樣交叉就形成了四種主要的行為模式:

  1. Dominance(支配)

    • 出現在「環境敵對 + 主動行動」的區域

    • 馬斯頓描述為:當環境充滿挑戰與壓力時,個體會展現出強硬、果斷、主動控制環境的行為。

  2. Inducement(誘導 / 影響)

    • 出現在「環境友善 + 主動行動」的區域

    • 馬斯頓原本用的是 Inducement(不是 Influence),意思是用鼓勵、魅力、說服來影響他人。後來才逐漸被改寫成 Influence。

  3. Submission(順從 / 服從)

    • 出現在「環境友善 + 被動接受」的區域

    • 馬斯頓的語境裡,Submission 指的是在友善環境下,選擇順應、維持和諧,不需要主動爭取。後來才轉譯為 Steadiness(穩定)。

  4. Compliance(服從 / 遵循)

    • 出現在「環境敵對 + 被動接受」的區域

    • 指的是面對嚴苛或具挑戰的環境,選擇遵循規則、避免衝突,用精確與小心來適應。這演變成今天的 Conscientiousness(謹慎)。


後來的轉變

  • Inducement → Influence
    這是翻譯與應用上的調整,因為「影響力」比「誘導」更能中性表達。

  • Submission → Steadiness
    「順從」在現代語境偏負面,於是被改成「穩定」,更貼近這類人的價值:維持和諧、支持他人。

  • Compliance → Conscientiousness
    後來很多版本的 DiSC 把 Compliance 轉譯為 Conscientiousness,因為這群人不只是「服從」,更重視「正確、精準、品質」。

這四種行為傾向,構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 DiSC 模型。

但要注意:Marston 並沒有發明「測驗」,他提供的是理論基礎。後來經過行為科學與心理測量學的發展,才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 DiSC 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最科學化的版本,就是 Everything DiSC,這個我們之後再展開來說,我們先談談DISC代表什麼


四大 DiSC 行為風格完整解析

D:Dominance 支配型

  • 特點:重視結果,講求效率,果斷直接,喜歡挑戰。

  • 優勢:行動快、敢於突破、能在關鍵時刻做決策。

  • 挑戰:容易給人壓力,忽略人際感受,有時顯得太強勢。

D風格展現

阿傑是一位業務經理,他常說:「不要講這麼多,給我結果就好。」

這就是典型的 D 型表現,追求目標、直接要結果。

如果你是D風格,最大的學習是「放慢腳步」,在推進事情時,也能顧及同事的感受。


I:Influence 影響型

  • 特點:外向活潑,擅長表達與激勵,喜歡被肯定。

  • 優勢:帶動氣氛,能感染他人,善於建立關係。

  • 挑戰:容易忽略細節,缺乏耐心,有時答應太多。

I風格展現
小美是行銷企劃,開會時她總是最熱情的那個人:「這個活動一定會爆紅!」

她的能量能讓團隊士氣高漲,但主管常提醒她要「太多了!」,並補充細節規劃。

I 型的力量在於推動,但需要搭配有結構的人一起合作。


S:Steadiness 穩定型

  • 特點:重視人際和諧,耐心、忠誠,喜歡穩定的節奏。

  • 優勢:善於傾聽,可靠,能給予他人支持。

  • 挑戰:害怕衝突,不喜歡變動,容易顯得被動。

S風格展現

小芳是客服專員,她總能耐心地回應顧客的問題,讓人覺得溫暖安心。

不過當公司突然要調整流程時,她會感到焦慮,需要更多的安全感與支持。

S風格喜歡穩定的環境,和團隊一起協作。


C:Conscientious 謹慎型

  • 特點:重視準確、品質與規範,善於分析。

  • 優勢:嚴謹、專業、能確保事情正確無誤。

  • 挑戰:容易過度挑剔,缺乏彈性,決策過慢。

C風格展現

小林是研發工程師,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資料再確認一次。」

團隊信任他的專業,但有時專案需要快速推進,他的猶豫會讓進度延宕。

C風格高往往是個專家,然而常常卡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Everything DiSC:專業行為測驗的進化

Everything DiSC 與一般 DiSC 的差異

  • 一般網路上的 DiSC 測驗,大多只把人分成四大象限,結果簡單、粗略。

  • Everything DiSC 則是經過大量研究與心理測量學驗證,提供更精準的分析:

    • 報告涵蓋 8 種風格(D、Di、i、iS、S、SC、C、CD),更貼近個體差異。

    • 使用專業量表(Adaptive Testing 技術),避免刻板分類。

    • 報告內容不只是描述,而是提供「行為調整建議」
       

Everything DiSC 的應用領域

  1. Workplace:幫助同事理解彼此行為差異,提升合作效率。

  2. Management:幫助主管學會如何激勵不同風格的部屬。

  3. Work of Leaders:針對領導者,聚焦「願景、協調、執行」三大面向。

  4. Sales:教導業務如何判斷客戶風格,並調整說服策略。

  5. Productive Conflict:將衝突轉化為建設性交流,而不是破壞性爭執。

  6. Five Behaviors (5B) 團隊協作:結合 Patrick Lencioni 的「五大團隊功能」模型,協助團隊建立信任、正面處理衝突、承諾決策、彼此負責、專注成果。這不僅讓成員理解彼此行為風格,更能把差異轉化為真正的合作力量。


忘形為什麼選擇 Everything DiSC

很多上公開班的同學問我:為什麼要用付費版的 Everything DiSC,而不是網路免費測驗?

答案很簡單:專業度與可操作性。

免費測驗或許能當作有趣的參考,但如果要用在團隊發展、領導力培訓,沒有專業報告與顧問解說,結果很容易「測完就丟」
Everything DiSC 則能把測驗結果轉化成實際行動方案,才是真正能幫助團隊成長的工具

舉例來說,我們不只會說你是D風格,我那天上課有遇到一個是帶著『支持』的D風格,那麼其實他除了是D之外,他也更有耐心。因此我喜歡Everything DiSC的原因是,我們相信人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運用標籤來認識人,同時我們可以把他變成便利貼。

另外Everything DiSC的報告可以做比對報告,如果都有我們的報告,可以讓你們彼此做一個比對的對話報告,幫助彼此更好的理解彼此的相同與差異,可以找到最大公因數來調整。


DiSC 與其他測評工具的比較

DiSC vs. PDP 

  • PDP :強調是種天賦,並用用動物比喻行為,有能量,決策和滿意度,更適合自我覺察

  • DiSC:以行為觀測為出發,模型更全面,報告更細緻,更適合運用在溝通上

DiSC vs. MBTI

  • MBTI:偏向「性格」與「心理偏好」,例如外向/內向,適合長期價值觀對話

  • DiSC:專注「行為表現」,適合觀察與實際應用

DiSC vs. 九型人格

  • 九型人格:聚焦內在動機、恐懼與渴望

  • DiSC:關注行為與互動方式,偏重實際表現

 

常見問題(FAQ)

Q1:DiSC 測驗準確嗎?
A:Everything DiSC 具備心理測量學基礎,具備超高信效度(每個風格信效度不同,但都超過0.8以上);免費測驗則偏向娛樂,但你可以當做這個當下的紀錄。

Q2:測驗結果會改變嗎?
A:行為會隨著情境與經驗改變,所以結果可能有些差異,這也是 DiSC 的價值。

Q3:DiSC 能取代面試嗎?
A:絕對不能。它是輔助工具,不是篩選人才的唯一依據。但他能夠讓面試官更好了解面試者,也能有一個互動的依據。

Q4:DiSC 和性格有關嗎?
A:DiSC 測的是行為,而不是深層性格,所以一定要記得,你可以隨時改變你的行為來因應不同的人事時地物,

Q5:DiSC 會決定能力嗎?
A:DiSC是人際風格工具,不是能力檢測工具,只是呈現了習慣,而非一個人的能力值。


結語|DISC是一面鏡子,也是通往合作的橋樑

很多人問我:學了 DiSC,有什麼最大的收穫?

我常說:DiSC 就像一面鏡子。

它不是要你貼標籤,而是讓你看到:

  • 原來我習慣這樣回應別人。

  • 原來別人不是故意跟我唱反調,而是他們的行為傾向不同。

如果說性格是天氣,那行為就是衣服。

我們或許改變不了天氣,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穿衣服。

DiSC 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總能選擇用不同的行為,去創造更好的互動。

而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過程

希望讓更多人不要只是停留在,我是哪一型,而是能學會「調整」,從而建立更和諧、更高效的合作關係。

如果你想更深入認識自己與團隊,這邊是我提供的服務,一定對你有幫助

1.我是什麼風格?來玩玩我做的測驗(測驗非官方,需要更高信效度測驗請洽忘形)

- DISC鬼滅之刃測驗

- DISC世界名人測驗

2.想要完整學習DISC的知識,歡迎參考我的人心洞悉術線上課

3.想要擁有Everything DiSC的報告,實際與同學互動,歡迎參考我的實體工作坊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人際風格】為什麼要學DiSC?

很多人常常說,我們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麼到底什麼是更好的自己呢...?

為什麼你的老闆像催狂魔?從控制焦慮與 DiSC 看懂職場心理

【DiSC人物側寫】當下就是高光時刻:為什麼櫻木如此有感染力?

看完灌籃高手電影後,覺得熱血沸騰 但我不斷思考,怎麼樣可以更理解角色帶來的魅力呢? 於是我運用了DiSC的角度來分析,除了希望能帶來更立體的看法 也希望你可以從角色中發現自己或他人!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是什麼?一篇文幫你掌握NLP用途與意義

【換句話說】除了在嗎,我們能怎麼用訊息開場?

當你要訊息別人時,你會怎麼樣開場呢? 如果你用的是『在嗎』,『在忙嗎』 小心引起他人的反感...

【關係溝通】吵架了,該怎麼辦 - 在吵架前說出真心話吧!

為什麼會吵架呢?有時候是感覺委屈,有時候是情緒忽然上來 但會不會更有可能的,是我們常常沒有說出真心話...

關於我們

  • 品牌介紹
  • 活動訊息
  • 銷售通路

聯絡我們

  • Email: dyws3704@gmail.com
  • 地址: 104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50號11樓
  • 公司名稱: 得意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統編: 82843704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張忘形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