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情變成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愛,還是礙呢?
2025 Nov 26 關係思考 學習溝通 圖文簡報
有些愛,不是溫暖的擁抱,而是緊箍咒般的壓力。
有些父母,不是故意不愛你,而是用他們「學會的方式」傷你最深。
一段讓人有情緒的真實故事
先說聲抱歉,這篇會有點情緒。
畢竟身為講師之後,寫這種關於父母與控制的主題比較少了,但最近朋友的經歷真的太扯了,我不寫出來實在吞不下這口氣。
這篇內容有很多是我個人的價值觀和觀察。
如果和你的立場不同,那沒關係,你有權保留自己的觀點——只要你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就好。
愛情來之不易,卻被最親的人否定
我有一位朋友,是母胎單身 31 年的男生。
他暗戀一位女生八年,兩人我們都認識,都是很不錯的人。
女生屬於可愛型,年紀比我朋友大五歲,兩人都在同一個相對穩定但不是「發大財型」的工作單位。
中間故事曲折,總之他們最近終於在一起,朋友群整個為他們開香檳。
結果,他開心地想把這份喜悅分享給父母,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場災難。
當「愛」變成羞辱與貶低
他爸爸說:
「你娶這個人只是讓我們丟臉而已,她年紀比你大、又沒什麼發展,你不覺得很丟人嗎?」
他媽媽則是更誇張:
「我第一次看到她就覺得她心機很重,一定是圖我們家的錢。她這麼矮,以後小孩基因會不好。」
民國幾年了,還有人用這種觀念評斷一段感情?
但這還不是最離譜的。
他爸媽開始24小時盯哨、接送上下班、檢查手機,活像他是三歲小孩。
當他試圖反抗、不回家,他媽媽甚至當著他面前拿出安眠藥,試圖以「自殺」威脅逼他屈服。
控制從來不是愛,它是傷害
如果不是認識當事人,這劇情聽起來根本像八點檔。
但真實就擺在眼前,我朋友每天情緒崩潰、失眠、焦慮、否定自我——甚至說乾脆不要再談戀愛了。
我勸他去看身心科,他猶豫,因為他說:「我也不想把關係弄得太僵。」
但說真的,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他就真的快垮了。
▋有些父母,把「愛」當成勒索的藉口
很多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但我覺得這句話在某些時候,根本是在縱容情感暴力。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人生的延伸工具,期待他們的選擇能讓自己「有面子」。
子女的愛情、工作、人生都要配合他們的期望,否則就是「不孝」。
但那不是愛,那是自我投射的控制。
▋控制的背後,是對「失去權力」的恐懼
我常常覺得,父母會這麼用力阻止孩子談戀愛,其實不是因為對方不好,而是因為害怕「再也沒辦法掌控你的人生」。
因為一旦你有了伴侶,就不再只聽他們的話了。
他們會說:
「你確定她不是貪圖你什麼?」
「她對你有什麼好處?」
「你這樣以後怎麼過日子?」
但你從來沒聽過一句:
「她讓你快樂嗎?」
「她能接住你的情緒嗎?」
「你跟她在一起的樣子,是不是你喜歡的自己?」
▋當家庭從避風港變成風暴中心
家庭,本來應該是安全、溫暖、支持的地方。
但當親情變成情緒勒索,當關心變成監控,當「我為你好」變成一種永遠無法掙脫的負債,
你會懷疑:我真的值得幸福嗎?
那我們該怎麼辦?這些做法或許能幫上忙:
●接納他們可能根本不懂怎麼愛
有些父母沒有學過「情緒健康的愛」,他們的世界只有「條件交換」與「社會期待」。
你說你喜歡對方能懂你,他們卻只在意對方「有沒有賺錢」、「是不是年輕漂亮」、「會不會成為家族的光」。
這樣的差距你改變不了,但你可以選擇——不再被情緒綁架。
●畫出自己的界線
親情值得珍惜,但絕不能犧牲自己的人生。
當他們用「不孝」、「不聽話」來綁架你時,你可以這樣提醒自己:
「這是他們的觀點,不是我的真相。」
「我的人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
你要過的是你的人生,不是父母想像中的劇本。
●尋求專業協助
當你真的撐不下去,不要硬撐。
找心理師、身心科,去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是負責任的大人行為。
別怕別人說你「有病」,重點是你有沒有好起來。
你已經不是小孩了,你可以選擇怎麼過你的人生,也可以選擇對誰敞開心。
你值得定義屬於自己的幸福
也許我們無法選擇父母,
但我們能選擇——不把他們的控制繼續複製給下一代。
我們能學著放下怨,也能學著保護自己。
願你的愛,不被恐懼勒索
願你的自由,不再因親情而妥協
願你擁有選擇愛與幸福的權利
最後,如果哪天我也成了那種不讓孩子談戀愛、不尊重他選擇的大人,請你拿這篇文章來狠狠打我的臉。